2017年哥大畢業典禮演講之李開復:內心比大腦重要
5月15日,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李開復博士作為特邀嘉賓,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向2017屆結業生們宣告了題為《工程師的人工智能銀河系周游指南》結業講演。
作為哥大83屆結業生,他獲益于這所大學年青、活潑、新銳、自在的學風,在講演中,他回憶了哥大帶給他的生長和夸姣,并熱切希望將來的工程師們擁抱必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把職業挑選對準人工智能賽道;肩負起工程師的使命,跟隨自個的心里,讓將來的10年變成生命中最光輝的10年。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結業典禮可追溯至258年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Morningside校區野外結業典禮始于1926年。依照傳統,哥大校長一般是全校結業典禮的講演人,各學院的結業講演人則由學院自個來定,而學院一般會把這個無比榮耀的時機留給杰出校友。
美國前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前美國駐日本大使卡羅琳·肯尼迪,前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德劭基金(國際最大的對沖基金之一)創辦人大衛·肖都曾作為特邀嘉賓在哥大各學院結業典禮上宣告結業講演。
哥大工程學院院長Mary C·Boyce說:
李開復博士是哥大工程學院的全球性代表人物,他對年青公司家們的指導體現了咱們一直向學生們所倡導的領導力和回饋精力。作為青年導師和在中美兩國都有廣泛涉獵的成功出資人,李開復博士是結業典禮講演人的完美挑選。
以下是李開復博士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學院的結業典禮,講演題為《工程師的人工智能銀河系周游指南》實錄:
2017屆結業生們,感謝你們約請我參與如此隆重的結業典禮。很榮幸能借此重返我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在一群這么優異的結業生、各位的家長、兄弟姐妹及各方嘉賓齊聚的主要場合宣告講演,共享這場結業盛會的高興。
首先,我想對全體結業生說:我為你們倍感自豪,祝賀你們學業有成,各位的家人也為你們而自豪,今日一切的歡呼和掌聲屬于你們!
34年前,我就坐在你們現在的座位上,那是我人生中最夸姣的時光。在大學年代,我找到了終身所追尋的專業范疇——人工智能,也找到了終身中的最大喜好——橋牌。那時我每周打30個小時橋牌,但直到現在,哥倫比亞大學也沒給我頒布橋牌學位。在哥大我還找到了自個的初戀,很幸運,她后來變成我的畢生摯愛。當年,在我的結業典禮上,我有幸聆聽了科幻小說巨匠艾薩克?阿西莫夫的致辭。很抱歉,今日你們只能聽我講演。
李開復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成績單
不管怎樣,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度過了人生最夸姣的時光。你們或許會覺得,我或別的結業講演者都會說“這些年也是你們人生中最夸姣的時光”,而我并不計劃這么說。
我知道這些年遠非你們的人生巔峰,由于最精彩的日子尚未到來。與其寄語今朝,不如展望將來:我信任,將來10年才會是你們最好的人生。
為何是10年?10年聽起來有些遙遠,但本來并非如此。假如咱們一同回憶2007年5月的光景,你會猛得發現曩昔這10年內,咱們的國際現已發作無窮的改動。
大家一定還記得2007年,史蒂夫·喬布斯發布了iPhone手機吧?那時,我還在運用黑莓手機,我的太太仍然用她的諾基亞。
也是在2007年,年青的參議員貝拉克·奧巴馬決定競選美國總統;而那時的唐納德·特朗普常常喊的是“你被解雇了”,而不是“讓美國再度巨大”。
所以,10年時刻足以使人類日子發作重大改動,我以為,將來的10年將比曩昔10年更讓咱們瞠目結舌。由于將來10年是人工智能的年代,是AI來臨的年代。
作為工程學院學生,你們應當發現人工智能課程的選課人數從80人躍升至800人,這一指標清晰地通知咱們,人工智能正在蓬勃鼓起。
1980年,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初識人工智能。37年來,我一直在人工智能范疇從事研究、開發、出資相關的作業。我能夠相對自傲地猜測,將來的人工智能革命在規劃上將與工業革命勢均力敵,乃至有也許帶來遠比工業革命更迅速、更無窮的革新。
▲李開復博士申請博士時的個人陳述信,他在給教授的信中寫道:人工智能是對人類學習過程的闡釋,人類思維過程的量化,人類行為的澄清,以及對人的智力的理解。
我所說的不是將來學家關于人工智能不切實際的猜測,這是一場工程師與工程師的對話。身為工程師,咱們了解人工智能怎么運作,跟著數據和運用量的添加,人工智能會怎么迭代精進,咱們也明白,怎么合理估算人工智能在將來10年會帶來的影響。
首先,咱們來看看今日的人工智能能夠做到啥。
今日,我出資的一家人工智能圖畫處理公司能夠使用他們的商品技能讓每個人的自拍變得愈加美麗。這家公司的商品現已變成了一種盛行風氣,我知道的每個我國電影明星都絕不會答應自個的照片未經該商品美化就容易發布。這個商品的用戶基數有多大?13億!
今日,我在我國出資的一家人工智能信貸公司能夠在數秒內完成每筆借款批閱,其壞賬率遠低于一名信貸人員需要數日才能審核完的傳統繁瑣借款申請。這家公司建立不到2年時刻,今年預估就能發放約三千萬筆借款,幾乎超越任何一家我所知的傳統銀行。
今日,我出資的一家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公司,他們的商品能夠在300萬張人臉中識別出任一張臉龐,精準度遠超人類。假如將這款軟件安裝到國際各地的機場,基本上就能阻止已知的恐怖分子或通緝犯登上任何一架民航客機。
以上3家人工智能公司現在的總估值接近100億美元。這個數值與將來10年人工智能行將發明出的無窮產業價值比較,只能算是些零頭小錢。
將來10年,一切金融公司都將發作翻天覆地的改動,由于人工智能將替代交易員、銀行職員、會計師、分析員和保險經紀人。去年,我測驗采用智能出資算法獲得了比我的私人理財參謀高八倍的收益——這提醒我,回家后就能夠把這位私人理財參謀給辭退了。
將來10年,人工智能將代替大多數工廠工人、助理、參謀和中介。但人工智能也不局限于簡單作業。人工智能還會代替部分新聞記者、醫師和老師。你的人工智能助理將比你更了解你今晚想吃啥,你該去哪里度假,你想跟誰約會。
還有更多,10年后機械化的人工智能將會變得安穩牢靠。人工智能運用在主動駕駛將比人類駕駛愈加安全。今日還比照初級的家用Roomba掃地機器人將來會讓咱們刮目相看:機器人將學會煮飯、洗衣服、做保潔,協助人類分擔一切深重的家務勞動。
10年后,咱們將進入一個富足的豐產年代,由于人工智能能夠為人類發明無窮的價值,協助咱們消除貧窮和饑餓。咱們每個人也將獲得更多時刻和自在,來做咱們愛做的作業。
10年后,咱們也將進入一個焦慮的迷惘年代,由于人工智能將會替代一半的人類作業,許多人將由于失業、得不到自我實現而墮入懊喪。到那時,你們傍邊許多人將變成家長,也必然會考慮該怎么提高孩子們的教學,才能避免他們被人工智能替代。
以上猜測并不是根據人類神經元數量與機器仿真的神經元數量之間的簡單比照,相反,我的猜測是一個工程師根據現有算法、市場供需情況、勞動力信息等方面所演繹出來的推論。
在創新工場,咱們現已募集超越1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出資人工智能,日本軟銀更是啟動了1000億美元的愿景基金。發展超越四五十年的IBM、微軟、和近代的谷歌、Facebook等科技巨頭,都相繼宣告自個是人工智能公司。就算你置疑我的預言,你大概欠好置疑這些科技巨頭。
所以,關于你們這些站在科技前沿、絕頂聰明的工程師而言,2027年將變成你們人生最巔峰的高點。假如你不小心錯過了這場人工智能革命,將來10年也也許落入你人生最低谷的慘況。
那么,怎么才能不錯過人工智能年代,保證你向人生巔峰而行呢?我提出三個主張:
我的第一個主張:擁抱必將到來的人工智能,讓短網址接入人工智能系統。
把你的職業挑選對準人工智能賽道,面臨一切重大革新與機遇,你們首先需要開放的心態來迎候人工智能。對革新有所畏懼肯定正常,正如馬克?吐溫所說,“勇氣來自抵抗驚駭并戰勝驚駭,而不是來自沒有驚駭?!?/p>
你們過往的努力能夠協助你們坦然面臨、悵然接納或熱心擁抱將來的改動——這些改動將推動你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面臨將來,你們必需要挑選熱心擁抱人工智能。即使你地點范疇的第一個人工智能工具看上去是那么脆弱不堪,信任我,只要有更多的數據,它們很快就能前進。
剛才我說到的3家軟件公司,他們的第一代商品的確情況百出,自拍美化功能反而把好多人的臉蛋給變丑了,借款判別不準也曾形成數百萬元丟失,圖畫辨識我的臉居然把我誤判為某脫口秀主持人。但假以時日,當人工智能處理不斷添加的數據后,人工智能的自我學習能力就能讓這些商品在特定范疇的能力遠遠超越人類。人工智能算法還不只是超越人類這么簡單,它們不會疲倦,不會抱怨,不會罷工,人工智能還具有無窮的規劃化潛力。
況且,伴跟著硬件、軟件和短鏈接成本的下降,人工智能的成本幾乎即是電費了。
所以,不管你挑選啥作業范疇,首先要運用人工智能工具。假如你是軟件工程師,你能夠用人工智能工具來查看和完善代碼,找到可復用的代碼,乃至用AI來寫代碼。組成團隊時,用人工智能工具來招聘和挑選人才。假如你準備創業,能夠用人工智能工具來管理訂單并優化獲利,也能夠用人工智能工具來代替客服和銷售人員。你能夠用機器人來制作商品,運用主動駕駛車輛來配送商品。
人類與人工智能協作的結果是1+1=3。舉例來說,假如一個醫師能準確診斷癌癥,并能在100個病人中解救70個生命,而一個早期人工智能工具能夠在100個病人中解救60個生命。將醫師與人工智能聯絡后,或許他們就能添加解救80個生命。并且,當人工智能工具優化到能夠解救80個生命時,將人工智能與醫師聯絡,或許就能夠解救90個生命。
所以,不要被動地承受人工智能,而應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探索人工智能的也許,找到人工智能為你發明價值的一切可行性。你們要學會運用人工智能,更快、更聰明地構建人類與人工智能間的協作關系。你們會像第一個運用文字處理軟件的記者,或第一個運用電子表格軟件的會計師,或第一個運用Photoshop圖畫處理軟件的攝影師一樣,獲得無窮的收益。此外,與傳統軟件工具比較,人工智能的進化速度快得多,應用范圍廣得多,只有作為積極擁抱的引領者,你在人工智能工具的領先地位才得以鞏固并增長。
我的第二個主張:肩負起工程師的使命。
眾所周知,數百上千年以來,醫師們遵照著希波克拉底誓詞,承擔著崇高的救死扶傷的崇高使命。在人工智能年代,我以為工程師的使命同樣崇高,乃至愈加沉重。
為何這么說?由于在人工智能年代,作為結業于頂級學府的頂尖工程師,你們具有無窮的權力。請不要忘掉國際上最巨大的哲學家——蜘蛛俠的那句名言:“權力越大,職責越重”。
在人工智能年代,主動或半主動的算法能夠擔任出資決議計劃、照看孩童、駕駛汽車、完成醫療手術。將來的人工智能商品將直接影響大家的財產、健康乃至是生命,而你們即是這些商品的規劃者、制作者。
作為工程師,咱們不能背棄咱們的品德和職責,咱們需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到謹慎、勤勉、恪守品德。這不僅僅指架構和編碼,還包括規劃、測試、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以及下載更新的參數等等。
第一代安全氣囊解救了許多人的生命,但同時由于規劃和運用說明不完善,沒有充分考慮孩童嬌小的體形,也意外地導致了一些孩童的逝世。
所以你們的首要使命是對你們的用戶擔任,保證你們的商品安全、周密、有用。應當說不僅僅商品安全,你們還有肯定的職責去預見和避免潛在的技能失控對人類帶來威脅。所以請大聲地對“主動殺人機器”以及“用戶隱私數據交易”說不!
你們的第二層使命是對自個擔任,在人工智能年代,你不僅僅是與別的人競爭,你還在和人工智能競爭。你有職責優先解決疑難問題,而不是把你的時刻浪費在機器就能擔任的事務上。不要挑選一份對你毫無挑戰性的作業,不管在哪個范疇,都勇于冒險、勤于學習,只有這么,你才能變成最獨特和最有價值的人類成員。要堅持創新和發明——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優化,而非從零創新。
各位的終究一項使命是作為工程師,用你們的挑選讓這個國際愈加夸姣:挑選解救生命,而非摧殘生命;挑選鼓勵他人,而非打壓他人;挑選在賦有同情心、不貪婪的組織作業;挑選心懷國際和平而非試圖主宰國際的雇主。
我的終究一個主張:跟隨我心
談了這么多嚴厲的技能話題,我接下來要說的觀點也許在這兒聽起來有些不恰當,但卻是我的由衷之言。
4年前,我被診斷患上淋巴癌第四期,其時我面臨的無情現實:我的生命也許就只剩余短短幾個月。
在那段前路未卜的時刻,我對生命的含義沉思良多。我知道到我一切的成果,包括在等候30多年后總算來到的人工智能年代,對我來說本來毫無含義。我知道到我曩昔所追求的科技、商品、出資、工作,我重視各種作業的優先級徹底本末倒置。我忽視了我的家庭,我父親去世了,我媽媽已幾乎不認得我,我的孩子們也不知不覺都長大了。
在醫治期間,我讀了布朗妮·維爾(Bronnie Ware)的一本書,書中記錄了臨終病人終身中終究悔的作業。作者說到,沒有一個人會為當年不夠認真作業、不夠努力加班、或財產積攢不足而懊悔。大家臨終時最最希望的,是希望能再有時機花更多時刻與自個所愛的人在一同。
幸運的是,現在我的病況已減輕安穩,所以今日我才能來到哥大和你們在一同。如今,我會花更多的時刻陪伴家人,我把家搬到了離我媽媽更近的住處,不管出差仍是單純出游,我都會盡量和我妻子一同出行。孩子們回家時,我會從作業中抽出兩三周、而不是僅是兩三天的時刻來陪伴他們。
我同時還花更多的時刻來知道新朋友,我會用周末時刻與好朋友出游,我帶領公司員工去硅谷度了一周的假期——硅谷對他們來說猶如圣地一般,我約見社群平臺上向我提問的年青人,我聯絡多年前我曾經冒犯過的人,請求他們的體諒。我寫了一本書并拍照紀錄片,共享我與死神擦肩而過所學到的一切。
這段直面逝世的經歷不僅改動了我的人生和價值觀,還讓我更清晰知道到人工智能關于人類的真正含義。
埃隆·馬斯克和史蒂芬·霍金現已給出了他們的觀點,他們以為機器將全面替代人類,而人類能僅存的挑選:要么控制AI,要么變成AI。這段直面逝世的經歷,讓我想對人工智能的將來提出另一版結局。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憑仗精準的決議計劃和產出,在許多分析型作業上現已或必將超越人類。但人類并不是由于會做這些作業而變成人類,咱們之所以為人類,是由于咱們具有愛的能力。
當咱們看見初生的嬰兒,當咱們一見鐘情墮入愛河,當朋友貼近傾聽咱們共享經歷,當咱們通過協助他人而實現自我……人類的愛就在那里。一切這些都標明,咱們現在還遠遠不夠充分理解人類的“心里”,更不要說仿制它了。咱們知道,愛和被愛的能力是人類所特有的,咱們巴望愛和被愛,這即是咱們生命的含義地點。
帶著這個信念,咱們就會知道應當接下來該怎么做。首先咱們應認可并感恩咱們被愛的現實,咱們能夠回饋他人的愛,乃至加入更多的愛。終究到達愛的最高境界:不斷將愛傳遞下去,不求報答地去愛。
回到人工智能的話題,愛讓人類有別于人工智能。不要信任科幻電影里描繪的人工智能的愛(或豪情),我能夠負職責地通知你們,人工智能不會有愛,它們乃至沒有豪情和自我知道。AlphaGo雖然能打敗國際棋手冠軍,可是它體會不到手談的樂趣,勝利不會為它帶來愉悅感,也不會讓它激動到產生想要擁抱一位他愛的人的巴望。
在將來,即使人工智能診療的準確率是人類醫師的10倍,可是咱們仍是不希望從機器冷冰冰的話語里聽到“您患有第四期淋巴癌,有70%的機率會在五年內逝世”。咱們更希望得到醫師的關懷,他們會傾聽咱們的抱怨,為咱們鼓勁,他們會說,“李開復也得了同樣的淋巴癌,但經過醫治后安穩下來,所以你也要堅持希望。醫師也許來到家里定時出診,咱們隨時能與醫師溝通交流。這些醫師的關懷會讓咱們感到舒坦,給咱們更大的決心,這種安慰劑效應的確也許有助于提高康復幾率。
此前說到的失業問題不就這么減輕了么?這種“關懷型醫師”的數量將超呈現有醫師的數量。被機器替代的人能夠投身于需要關懷及經驗共享的職業——例如,做一名熱心洋溢的導游,充溢關懷的禮賓人員,幽默幽默的調酒師,極具魅力的壽司大廚。跟著各類“關懷專家”頭銜的呈現,許多新式效勞業的作業崗位也將被發明出來。這些作業紛歧定非要是傳統含義上的“作業”,也也許是孤兒院或養老院提供效勞的志愿者。這些作業不但能帶給大家自我實現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更主要的是,它們能讓咱們的地球充溢愛與快樂。
人類已制作出許多以使命為導向的人工智能,在每個具體使命上它們的表現遠超人腦,這正是我37年前的愿望。作為一個計算機科學家,我為咱們所獲得的科技前進成果而自豪。但我現在覺得,自個或許追逐錯了方向——人類最主要的器官,不是大腦,而是心里。
我承認,我花了太長的時刻才知道到這一點。我對你們的希望是,跟著你們的工作開端騰飛,人生開端步入新的階段,你們在實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要使用你們聰慧的大腦,更要遵照你們的心里。
將來的重任落在你們的肩頭。我信任,不管將來怎么改動,只要遵照心里的指引,下一個10年必將變成你們人生中最光輝燦爛的10年!
感謝你們,2017屆結業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短鏈接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www.virginiabusinesslawupdate.com/article_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