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徐滬生比papi醬更有價值,短網址真的比直播更適合內容創業者嗎?
[ ft12短網址導讀 ] 與papi醬的過氣構成鮮明對比的是,短視頻職業卻越來越火,被稱為直播之后的又一個內容創業風口,新老互聯網巨頭都爭著往里面砸錢。用戶為什么俄然對短視頻產生了如此激烈的需求?真實能夠依靠的盈利模式又是什么?
圖片來自“123rf.com.cn”【編者按】短視頻現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新老互聯網巨頭都爭著往里面砸錢,幾大巨頭對短視頻創業的補助現已超過50億元。短視頻能被炒成風口首先是需求催起來的。本文分析指出,PGC創業者探索的盈利模式有兩種:廣告和電商,而真實能夠依靠的盈利模式其實是找到一家好的MCN,或者自己成為MCN。但由侵權問題引發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嚴峻,許多短視頻創業者也沒有構成健康的盈利模式。假如不堅持原創、出精品和高品位,一個PGC團隊很難脫穎而出,全部職業也將繼續在爛泥塘里打滾。
本文發于“華商韜略”,作者遲玉德;經億歐編輯,供職業人士參考。
4月22日,曾靠短視頻爆紅的papi醬,給母校中央戲劇學院捐了2066萬,該音訊得到了一些報道,卻沒有廣泛傳達到大眾層面,許多人感慨:這個靠短視頻火起來的“2016年第一網紅”現已過氣。
papi醬熱度降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投入短視頻的“人才”越來越多:與papi醬的過氣構成鮮明對比的是,短視頻職業卻越來越火,被稱為直播之后的又一個內容創業風口。
風口里滿是錢味兒
短視頻現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新老互聯網巨頭都爭著往里面砸錢。
與微博捆綁發展的秒拍是短視頻領域的領軍者,早在2015年底,它就拿出1億美元扶持短視頻創業,2016年11月,它再次拿出10億元打造短視頻上下游產業鏈,而其母公司一下科技則于同月取得由新浪微博領投的5億美元融資。
與秒拍同樣重視短視頻生態建設的渠道是今天頭條。在秒拍宣告10億元補助方案之前,今天頭條已于2016年9月宣告:未來一年將拿出至少10億元補助短視頻創作者,今年2月,它還向海外進軍,收購了美國短視頻渠道Flipagram。今天頭條CEO張一鳴稱,“短視頻是一個前景光亮的領域”和“一件方向正確的事”。
秒拍和今天頭條是短視頻領域的雙雄,兩者互不相讓,秒拍稱“秒拍即是短視頻”,今天頭條則針鋒相對地回應道,“今天頭條現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渠道,沒有之一?!?/strong>
在秒拍和今天頭條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后起之秀快手悶聲發大財。3月,快手完成了總金額3.5億美元的第一輪融資,領投機構為騰訊。
馬化騰在談及這筆出資時說,“快手專注于效勞普通人日常日子的記錄和分享,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中國移動互聯網一款非常貼近用戶,有溫度、有生命力的商品?!?/p>
除了出資快手之外,騰訊還推出了扶植內容創業的“芒種方案”。該方案的1.0版本于2016年3月推出,補助金額為2億元,今年2月底則推出了2.0版本,補助金額追加12億元,而短視頻創作者是重點扶植對象。
追逐這場風口的還有美拍。這款于2014年5月上線、以女性為主要用戶的短視頻應用,上線9個月就抓獲了1億用戶,到今年1月,其用戶總規?,F已打破1.6億。美拍與美圖秀秀出身同門,其母公司——美圖已憑借這兩款火爆應用于2016年12月在香港上市,當下市值超過450億港元。
美拍的成功刺激了陌陌。陌陌上一年因抓住直播風口入賬26億元,如今直播風口暫緩,陌陌又來趕短視頻的風口。3月底,陌陌將原有的短視頻模塊整合放到一級入口“附近”的位置,陌陌CEO唐巖對這次調整非常重視,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稱“視頻化的使用場景能夠為用戶提供豐富的娛樂化內容”,并著重“陌陌將從一個交友性質的工具性渠道,轉型升級為一個社交泛娛樂渠道”。
這么大的風口肯定少不了阿里的參加。同樣是在3月底,阿里宣告將旗下的土豆全部轉型為短視頻渠道,并推出為短視頻創作者賦能的“大魚方案”,該方案的補助總額為20億元。
幾大巨頭對短視頻創業的補助現已超過50億元。有評論稱,這場風口里滿是錢味兒,“薅本錢家羊毛”的機會又來了。
創業明星
每一場風口都能造就一批明星創業者,短視頻也不破例。
最為人熟知的短視頻明星當屬papi醬。這個自稱“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女子”自2016年2月躥紅,一個月后就取得1200萬元融資,4月份又與拿手炮制新聞熱點的羅振宇合作,將其第一次貼片廣告炒到2200萬元的天價,在當時導致不小的轟動。
papi醬雖然有名,但融資能力有限,能融到上億資金的則是那些非網紅的專業團隊,比方一條、二更和梨視頻。
一條由《外灘畫報》前總編徐滬生于2014年9月創辦,面向中產階級用戶,主打“日子·潮流·文藝”類短視頻,其作品格調清雅、制造精巧,上線15天就抓獲了100萬用戶,如今,其基礎用戶現已超過2000萬、日活潑用戶100萬。
一條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差錢,其天使輪出資達到千萬級別,2016年7月又取得1億元B+輪融資,現金儲備達到2億元,公司估值約為13億元。
與一條走近似路線的還有二更。二更以“發現身邊不知道的美”為主題,以城市為單元,用2~5分鐘的紀錄片出現一個人、一件事物、一個夢想或一種文化,在風格上屬于治愈系。2016年,二更的月播放量超過10億次,全年營收則超過1億元。
二更也不差錢,它先于2016年3月取得5000多萬元A輪融資,又于今年1月取得1.5億元融資,后一筆融資改寫了國內短視頻內容創業的融資紀錄。
不過,跟著梨視頻的橫空出世,這個紀錄變得不算什么。2016年11月,原澎湃新聞CEO邱兵上線了資訊類短視頻渠道梨視頻,上線之前,梨視頻便取得了1億美元融資。但梨視頻今年2月因為被北京市網信辦、市公安局和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責令整改”,拋棄了原來的定位,轉做有關年輕人日子、思想、情感的短視頻。
財大氣粗的一條、二更、梨視頻聚集了一大批短視頻創業人才,但風口之下,有多少能人甘心聚集在別人的旗號下干活?更多的人挑選單練。
箭廠、陳翔六點半、30秒懂車、王尼瑪、潮人小羅等巨細短視頻團隊,亦拉開陣勢參加到這場“薅本錢家羊毛”的風口之中,這些團隊制造的視頻傳達度與一條、二更的無法相提并論,但在圈內小有名氣,有的還融了不少錢,比方“30秒懂車”就在2016年8月取得1500萬元pre-A輪融資。
體育領域也被視為短視頻的大熱門。2016年6月,足球評論員董路創立短視頻公司“樂播足球”,足球運動員孫繼海則推出短視頻社交渠道“秒嗨”。
短視頻創業越來越熱鬧,出資人和創業者對其即將成為下一個風口似乎毫不懷疑,他們的底氣從何而來?
透視人性底層需求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短視頻能被炒成風口首先是需求催起來的。
新浪微博的市值在上一年11月打破100億美元,超越職業鼻祖Twitter,短視頻的井噴功不可沒。微博2016年8月的財報顯現,其月活用戶達到2.28億,連續九個季度保持30%以上的增加,短視頻的日均播放量達到15.7億,比上一季度增加了235%。這些短視頻都來自秒拍,這也是秒拍其后推出10億元補助的原因。
今天頭條的情況也差不多。2016年,其短視頻的日均播放量達到13億,日均播放總時長達到3700萬小時,比2015年增加了605%,并且,用戶在短視頻上的消費時長是在圖文上的1.33倍。
關于這種高速增加,騰訊亦深有體會,過去一年,其短視頻播放量從0.78億增加到20億。
用戶為什么俄然對短視頻產生了如此激烈的需求?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短鏈接的種類。
短視頻根據制造主體的不一樣分為兩種:
一種是由專業人士拍攝的短視頻——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一條、二更、30秒懂車等制造的短視頻都是PGC,秒拍和今天頭條則是主要發布PGC的渠道,它們推出的補助方案也是給PGC創作者的。
另一種是由用戶拍攝的短視頻——UGC(User-created Content),快手、美拍、陌陌等發布的視頻基本上是UGC,這些視頻由用戶自拍而成,質量不高,主要用于展示自我,終極目的是社交或者成名。這種短視頻渠道不需求像秒拍和今天頭條那樣補助創作者,因為UGC創作者需求的是人氣,渠道自身的壯大即是對這類創作者最大的“補助”。
PGC興起容易理解。近兩年來,跟著4G網絡、WiFi的普及和移動資費的下降,觀看短視頻變得不再昂貴,與此一起,日趨忙碌的工作也使都市人具有了許多碎片化時刻,用這段時刻觀看空靈、唯美、慢節奏的短視頻,成為都市人的一種心靈按摩,工作壓力越大,這種需求越激烈,這也是一條和二更迅速做大的原因。另外,忙碌不安的都市人也期望抓住碎片時刻惡補各種音訊、知識和觀念,追逐這個一日千里的時代。
一份調查數據顯現,喜歡PCG的用戶主要是大都市的職場精英,喜歡UCG的用戶則主要是大都市的職場新人和二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華商韜略梳理的材料顯現,快手過半數的用戶是24歲以下的未婚人群,美拍的用戶也大體相似,不一樣的是快手的用戶以男性為主,美拍的用戶則以女性為主。
與PGC用戶追求心靈放松和快速學習不一樣,UGC用戶追求的是擴大社交范圍和獵奇。在快手、美拍和陌陌上,一個人不管顏值、不管出身、不管年齡,都能夠成為主角,移動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滿足這一愿望的成本趨近于零。關于那些顏值頗高或具有某種才藝的人,這可比上星光大道容易多了。
而關于觀看者而言,這是一個獵奇或獵艷的好機會。在快手上,你能夠進入一個光怪陸離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那是一個被干流媒體遺忘但卻真實存在的世界;在陌陌上,你則能夠零距離欣賞各種美女、小鮮肉和肌肉男,有的美女乃至穿著睡衣,仰面朝天,還做各種小撩撥動作,仿佛在拍給男朋友看。
供需雙方的需求都基于人性——真實、激烈、無可阻擋,不需求任何激發就會井噴。拿快手來說,它在沒有投一分錢廣告的情況下,就把用戶做到了4億。
今年,用戶關于PGC和UGC的需求不但沒有減弱,反而益發激烈,這給微信公眾號和直播走衰之后的內容創業者注入了強心劑。
但是,短視頻這場風口真能繼續刮下去嗎,它會不會像直播一樣先被需求和本錢猛然催熟,然后歸于平淡呢?
產業鏈上的真相
一個產業鏈得以構成,光有激烈的需求還不行,還要有有效的供給,且供給方要有健康的盈利模式。
UGC短視頻由用戶供給,這些用戶不是在進行短視頻創業,渠道不需求補助,他們就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內容,不存在供給問題。
PGC短視頻的供給方則是一條、二更這么的專業團隊,關于這些團隊而言,制造具有水準的短視頻是一件平常的工作。一條創始人徐滬生說,這次創業其實即是將之前在傳統媒體構成的文化、審美、質量管理、流程管理以及分眾媒體運營的經歷嫁接過來。除了經歷外,他們還有4K高清攝影機這么的設備——所拍攝的視頻乃至能夠在電影院里播放。
顯然這種高門檻的創業很難普及,它只適合那些傳統媒體精英,假如徐滬生沒有“《外灘畫報》前總編”這么的頭銜,很難吸引到風險出資。風險出資之所以進來,也是看準了這種創業難以復制:一條成功這么久,又產生了幾個新一條?
當然,PGC團隊沒有必要都搞一條、二更這么大,大部分團隊的規模都不大,專注于垂直領域,有的做汽車,有的做足球,有的做吐槽,papi醬即是做吐槽的PGC團隊。但這種小的PGC創業門檻仍然很高,papi醬在成名之后推出Papitube,試圖批量出產papi醬,可到現在也沒有搞出什么名堂,就連她自己的作品也供給乏力。
供給起不來的一起,PGC的盈利模式也沒有成熟。
目前,PGC創業者探索的盈利模式有兩種:廣告和電商。
廣告收入也有兩種,一種是廣告主投放的廣告,另一種是短視頻渠道的流量分成。關于通常PGC而言,拿到廣告主的廣告并不容易,就算有名如papi醬,也拿不到幾個廣告。許多小型PGC團隊活下來其實是靠渠道的流量分成。在短視頻被炒成風口之前,全國做短視頻的團隊很少,每個團隊能分到不錯的收入。但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位老的PGC創業者抱怨,曾經是幾百個創業者分1億補助,現在則是10萬個創業者分10億補助,“這是一個量級的改變”。
當然在廣告方面也有過得舒服的,一條的廣告就很好賣,其3~5分鐘的廣告能賣到100多萬元,而且是寶馬、Airbnb、小米這么的客戶,目前,一條全年的廣告銷售額約為1億元。
與此一起,一條還做起了電商,他們從2016年5月開始在微信端開售從大陸、臺灣、日本、北歐挑選的獨立品牌和設計師商品,僅半個月就做了1000多萬元銷售額,一個月就聚集了1000多家供應商。一條創始人徐滬生說,“我們要做的是一個移動端的無印良品、宜家、誠品,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空白市場?!?/p>
一條將自己的電商渠道命名為“一條日子館”,稱要做天貓、京東做不了的事情,為中產階級提供具有品味和設計感的美好商品。徐滬生說,一條2017年要把電商的流水做到10億元。
一條在廣告和電商上無疑都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很難稱得上是內容創業的成功,它更像是廣告的成功和電商的成功。并且,這種成功的條件是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以及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通常PGC團隊是學不來的。
短視頻創業者還期望嘗試打賞模式,但目前尚未有成功先例,干流觀察者都不看好這種模式,或以為其即便可行,也難以成為一種主要盈利模式。
關于廣闊短視頻創業者而言,真實能夠依靠的盈利模式其實是找到一家好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或者自己成為MCN。
MCN是一種在渠道之下、PGC團隊之上的內容中介,可理解為“短視頻聯盟”。華商韜略梳理的材料顯現,Maker Studios是YouTube上最大的MCN,具有4億訂閱用戶,2014年,它被迪斯尼以5億美元收購,該收購案成為刺激國內短視頻創業MCN化的動力。
MCN的價值在于,它能為渠道提供穩定的內容輸出,一起為內容出產者找到合適的渠道和廣告主,乃至指導內容出產者掌握用戶心理。總之,在其組織下,短視頻能夠像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樣被批量出產和消費。
因為MCN如此主要,所以短視頻渠道也主要通過MCN孵化短視頻內容,比方秒拍就與2000多家MCN公司建立了合作。
MCN的出現推動了職業的成熟,它促使PGC團隊之間的競爭益發激烈:秒拍、今天頭條等渠道發放的巨額補助也許多通過MCN流向那些能繼續出產好作品的PGC團隊,出現“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不過,即便是那些活得不錯的PGC團隊,也要應付層出不窮的營銷號的沖擊。
所謂“營銷號”,即是一些以剽竊為生的偽PGC團隊,這些團隊不出產內容,而是在渠道上四處搜索短視頻、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然后進行有技巧地拼貼,很快就能做出許多點擊量頗高的短視頻。渠道關于這種行為通常保持高度地忍受,因為它需求流量,而PGC團隊的制造周期太長了。這么的現狀讓那些老老實實做原創短視頻的PGC團隊很不爽,他們抱怨稱,“這些營銷號更容易成為渠道補助的受益者”。
總體而言,短視頻職業的供給還很不健康,雖然有一些優質內容,而且誕生了MCN這么的產業鏈組織者,但由侵權問題引發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嚴峻,許多短視頻創業者也沒有構成健康的盈利模式。
看上去,短視頻風口還沒有刮起來就陷入了困境,那么,它還能刮起來嗎?
追一個風口需求理由嗎?
互聯網圈盛產風口,每一個風口都有一套理論。上一年2月papi醬走紅之后,短視頻創業圈便宣稱“2016年將成為短視頻元年”,但后來真實火的卻是直播。
受到打擊的短視頻創業者們不氣餒,他們以為短視頻與直播有許多相似之處,比方都是打發用戶的碎片化時刻,都需求智能手機的普及,既然直播能夠成為風口,短視頻必定也能夠。
并且,他們堅信短視頻比直播更適合內容創業者,理由是直播從根本上講是一款社交應用,很難稱得上是“內容”渠道,主播做的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嘮嗑,不是創作內容,而用戶也很少回看直播,更不會轉發,乃至不愿意讓別人知道:最吸引人的直播常充溢低俗、色情趣味。有人干脆將直播內容稱為“工業廢水”。
短視頻則不一樣,短視頻因為時長短,通常在5分鐘以內,所以更著重精華性,內容或唯美,或充溢干貨,或剪輯凌厲。一個制造精巧的短視頻通常能取得大范圍傳達,而觀看短視頻的人也會關注制造團隊,構成比較強的品牌黏性。
當然這些只是理論,在直播火的時候,這種理論缺少說服力。真實讓短視頻創業者相信“風口來了”的還是本錢的力量。2016年9月,今天頭條CEO張一鳴帶著10億元補助強勢宣稱:短視頻是內容創業的下一個風口。
今天頭條、秒拍等渠道的巨額補助給短視頻創業者帶來了安慰,但卻沒有改善他們的處境,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他們很難依靠補助持久發展下去,一起,因為許多補助被營銷號搶走,他們也很難堅定地堅守原創和出精品。有評論指出,許多短視頻也常充溢低俗、色情趣味,比直播好不到哪里去,比方一些鄰居短視頻即是一些挑戰底線的“污言穢語”。
華商君以為,假如不堅持原創、出精品和高品位,一個PGC團隊很難脫穎而出,全部職業也將繼續在爛泥塘里打滾。
短視頻創業者大都仰慕一條,但許多人忽略了徐滬生在創辦一條之前默默積累了多少年,他的文化、審美、質量管理、流程管理以及分眾媒體運營的經歷,不是因某一個風口一下子構成的。
假如短視頻風口還能刮起來,隨風而起的將是徐滬生這種在傳統媒體歷練多年的精英,沒有深厚的積淀,即便“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也不過是曇花一現。

【編者按】短視頻現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新老互聯網巨頭都爭著往里面砸錢,幾大巨頭對短視頻創業的補助現已超過50億元。短視頻能被炒成風口首先是需求催起來的。本文分析指出,PGC創業者探索的盈利模式有兩種:廣告和電商,而真實能夠依靠的盈利模式其實是找到一家好的MCN,或者自己成為MCN。但由侵權問題引發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嚴峻,許多短視頻創業者也沒有構成健康的盈利模式。假如不堅持原創、出精品和高品位,一個PGC團隊很難脫穎而出,全部職業也將繼續在爛泥塘里打滾。
本文發于“華商韜略”,作者遲玉德;經億歐編輯,供職業人士參考。
4月22日,曾靠短視頻爆紅的papi醬,給母校中央戲劇學院捐了2066萬,該音訊得到了一些報道,卻沒有廣泛傳達到大眾層面,許多人感慨:這個靠短視頻火起來的“2016年第一網紅”現已過氣。
papi醬熱度降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投入短視頻的“人才”越來越多:與papi醬的過氣構成鮮明對比的是,短視頻職業卻越來越火,被稱為直播之后的又一個內容創業風口。
風口里滿是錢味兒
短視頻現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新老互聯網巨頭都爭著往里面砸錢。
與微博捆綁發展的秒拍是短視頻領域的領軍者,早在2015年底,它就拿出1億美元扶持短視頻創業,2016年11月,它再次拿出10億元打造短視頻上下游產業鏈,而其母公司一下科技則于同月取得由新浪微博領投的5億美元融資。
與秒拍同樣重視短視頻生態建設的渠道是今天頭條。在秒拍宣告10億元補助方案之前,今天頭條已于2016年9月宣告:未來一年將拿出至少10億元補助短視頻創作者,今年2月,它還向海外進軍,收購了美國短視頻渠道Flipagram。今天頭條CEO張一鳴稱,“短視頻是一個前景光亮的領域”和“一件方向正確的事”。
秒拍和今天頭條是短視頻領域的雙雄,兩者互不相讓,秒拍稱“秒拍即是短視頻”,今天頭條則針鋒相對地回應道,“今天頭條現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短視頻渠道,沒有之一?!?/strong>
在秒拍和今天頭條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后起之秀快手悶聲發大財。3月,快手完成了總金額3.5億美元的第一輪融資,領投機構為騰訊。
馬化騰在談及這筆出資時說,“快手專注于效勞普通人日常日子的記錄和分享,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中國移動互聯網一款非常貼近用戶,有溫度、有生命力的商品?!?/p>
除了出資快手之外,騰訊還推出了扶植內容創業的“芒種方案”。該方案的1.0版本于2016年3月推出,補助金額為2億元,今年2月底則推出了2.0版本,補助金額追加12億元,而短視頻創作者是重點扶植對象。
追逐這場風口的還有美拍。這款于2014年5月上線、以女性為主要用戶的短視頻應用,上線9個月就抓獲了1億用戶,到今年1月,其用戶總規?,F已打破1.6億。美拍與美圖秀秀出身同門,其母公司——美圖已憑借這兩款火爆應用于2016年12月在香港上市,當下市值超過450億港元。
美拍的成功刺激了陌陌。陌陌上一年因抓住直播風口入賬26億元,如今直播風口暫緩,陌陌又來趕短視頻的風口。3月底,陌陌將原有的短視頻模塊整合放到一級入口“附近”的位置,陌陌CEO唐巖對這次調整非常重視,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稱“視頻化的使用場景能夠為用戶提供豐富的娛樂化內容”,并著重“陌陌將從一個交友性質的工具性渠道,轉型升級為一個社交泛娛樂渠道”。
這么大的風口肯定少不了阿里的參加。同樣是在3月底,阿里宣告將旗下的土豆全部轉型為短視頻渠道,并推出為短視頻創作者賦能的“大魚方案”,該方案的補助總額為20億元。
幾大巨頭對短視頻創業的補助現已超過50億元。有評論稱,這場風口里滿是錢味兒,“薅本錢家羊毛”的機會又來了。
創業明星
每一場風口都能造就一批明星創業者,短視頻也不破例。
最為人熟知的短視頻明星當屬papi醬。這個自稱“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女子”自2016年2月躥紅,一個月后就取得1200萬元融資,4月份又與拿手炮制新聞熱點的羅振宇合作,將其第一次貼片廣告炒到2200萬元的天價,在當時導致不小的轟動。
papi醬雖然有名,但融資能力有限,能融到上億資金的則是那些非網紅的專業團隊,比方一條、二更和梨視頻。
一條由《外灘畫報》前總編徐滬生于2014年9月創辦,面向中產階級用戶,主打“日子·潮流·文藝”類短視頻,其作品格調清雅、制造精巧,上線15天就抓獲了100萬用戶,如今,其基礎用戶現已超過2000萬、日活潑用戶100萬。
一條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差錢,其天使輪出資達到千萬級別,2016年7月又取得1億元B+輪融資,現金儲備達到2億元,公司估值約為13億元。
與一條走近似路線的還有二更。二更以“發現身邊不知道的美”為主題,以城市為單元,用2~5分鐘的紀錄片出現一個人、一件事物、一個夢想或一種文化,在風格上屬于治愈系。2016年,二更的月播放量超過10億次,全年營收則超過1億元。
二更也不差錢,它先于2016年3月取得5000多萬元A輪融資,又于今年1月取得1.5億元融資,后一筆融資改寫了國內短視頻內容創業的融資紀錄。
不過,跟著梨視頻的橫空出世,這個紀錄變得不算什么。2016年11月,原澎湃新聞CEO邱兵上線了資訊類短視頻渠道梨視頻,上線之前,梨視頻便取得了1億美元融資。但梨視頻今年2月因為被北京市網信辦、市公安局和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責令整改”,拋棄了原來的定位,轉做有關年輕人日子、思想、情感的短視頻。
財大氣粗的一條、二更、梨視頻聚集了一大批短視頻創業人才,但風口之下,有多少能人甘心聚集在別人的旗號下干活?更多的人挑選單練。
箭廠、陳翔六點半、30秒懂車、王尼瑪、潮人小羅等巨細短視頻團隊,亦拉開陣勢參加到這場“薅本錢家羊毛”的風口之中,這些團隊制造的視頻傳達度與一條、二更的無法相提并論,但在圈內小有名氣,有的還融了不少錢,比方“30秒懂車”就在2016年8月取得1500萬元pre-A輪融資。
體育領域也被視為短視頻的大熱門。2016年6月,足球評論員董路創立短視頻公司“樂播足球”,足球運動員孫繼海則推出短視頻社交渠道“秒嗨”。
短視頻創業越來越熱鬧,出資人和創業者對其即將成為下一個風口似乎毫不懷疑,他們的底氣從何而來?
透視人性底層需求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短視頻能被炒成風口首先是需求催起來的。
新浪微博的市值在上一年11月打破100億美元,超越職業鼻祖Twitter,短視頻的井噴功不可沒。微博2016年8月的財報顯現,其月活用戶達到2.28億,連續九個季度保持30%以上的增加,短視頻的日均播放量達到15.7億,比上一季度增加了235%。這些短視頻都來自秒拍,這也是秒拍其后推出10億元補助的原因。
今天頭條的情況也差不多。2016年,其短視頻的日均播放量達到13億,日均播放總時長達到3700萬小時,比2015年增加了605%,并且,用戶在短視頻上的消費時長是在圖文上的1.33倍。
關于這種高速增加,騰訊亦深有體會,過去一年,其短視頻播放量從0.78億增加到20億。
用戶為什么俄然對短視頻產生了如此激烈的需求?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先要了解短鏈接的種類。
短視頻根據制造主體的不一樣分為兩種:
一種是由專業人士拍攝的短視頻——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一條、二更、30秒懂車等制造的短視頻都是PGC,秒拍和今天頭條則是主要發布PGC的渠道,它們推出的補助方案也是給PGC創作者的。
另一種是由用戶拍攝的短視頻——UGC(User-created Content),快手、美拍、陌陌等發布的視頻基本上是UGC,這些視頻由用戶自拍而成,質量不高,主要用于展示自我,終極目的是社交或者成名。這種短視頻渠道不需求像秒拍和今天頭條那樣補助創作者,因為UGC創作者需求的是人氣,渠道自身的壯大即是對這類創作者最大的“補助”。
PGC興起容易理解。近兩年來,跟著4G網絡、WiFi的普及和移動資費的下降,觀看短視頻變得不再昂貴,與此一起,日趨忙碌的工作也使都市人具有了許多碎片化時刻,用這段時刻觀看空靈、唯美、慢節奏的短視頻,成為都市人的一種心靈按摩,工作壓力越大,這種需求越激烈,這也是一條和二更迅速做大的原因。另外,忙碌不安的都市人也期望抓住碎片時刻惡補各種音訊、知識和觀念,追逐這個一日千里的時代。
一份調查數據顯現,喜歡PCG的用戶主要是大都市的職場精英,喜歡UCG的用戶則主要是大都市的職場新人和二三四線城市的小鎮青年。華商韜略梳理的材料顯現,快手過半數的用戶是24歲以下的未婚人群,美拍的用戶也大體相似,不一樣的是快手的用戶以男性為主,美拍的用戶則以女性為主。
與PGC用戶追求心靈放松和快速學習不一樣,UGC用戶追求的是擴大社交范圍和獵奇。在快手、美拍和陌陌上,一個人不管顏值、不管出身、不管年齡,都能夠成為主角,移動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滿足這一愿望的成本趨近于零。關于那些顏值頗高或具有某種才藝的人,這可比上星光大道容易多了。
而關于觀看者而言,這是一個獵奇或獵艷的好機會。在快手上,你能夠進入一個光怪陸離的魔幻現實主義世界,那是一個被干流媒體遺忘但卻真實存在的世界;在陌陌上,你則能夠零距離欣賞各種美女、小鮮肉和肌肉男,有的美女乃至穿著睡衣,仰面朝天,還做各種小撩撥動作,仿佛在拍給男朋友看。
供需雙方的需求都基于人性——真實、激烈、無可阻擋,不需求任何激發就會井噴。拿快手來說,它在沒有投一分錢廣告的情況下,就把用戶做到了4億。
今年,用戶關于PGC和UGC的需求不但沒有減弱,反而益發激烈,這給微信公眾號和直播走衰之后的內容創業者注入了強心劑。
但是,短視頻這場風口真能繼續刮下去嗎,它會不會像直播一樣先被需求和本錢猛然催熟,然后歸于平淡呢?
產業鏈上的真相
一個產業鏈得以構成,光有激烈的需求還不行,還要有有效的供給,且供給方要有健康的盈利模式。
UGC短視頻由用戶供給,這些用戶不是在進行短視頻創業,渠道不需求補助,他們就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內容,不存在供給問題。
PGC短視頻的供給方則是一條、二更這么的專業團隊,關于這些團隊而言,制造具有水準的短視頻是一件平常的工作。一條創始人徐滬生說,這次創業其實即是將之前在傳統媒體構成的文化、審美、質量管理、流程管理以及分眾媒體運營的經歷嫁接過來。除了經歷外,他們還有4K高清攝影機這么的設備——所拍攝的視頻乃至能夠在電影院里播放。
顯然這種高門檻的創業很難普及,它只適合那些傳統媒體精英,假如徐滬生沒有“《外灘畫報》前總編”這么的頭銜,很難吸引到風險出資。風險出資之所以進來,也是看準了這種創業難以復制:一條成功這么久,又產生了幾個新一條?
當然,PGC團隊沒有必要都搞一條、二更這么大,大部分團隊的規模都不大,專注于垂直領域,有的做汽車,有的做足球,有的做吐槽,papi醬即是做吐槽的PGC團隊。但這種小的PGC創業門檻仍然很高,papi醬在成名之后推出Papitube,試圖批量出產papi醬,可到現在也沒有搞出什么名堂,就連她自己的作品也供給乏力。
供給起不來的一起,PGC的盈利模式也沒有成熟。
目前,PGC創業者探索的盈利模式有兩種:廣告和電商。
廣告收入也有兩種,一種是廣告主投放的廣告,另一種是短視頻渠道的流量分成。關于通常PGC而言,拿到廣告主的廣告并不容易,就算有名如papi醬,也拿不到幾個廣告。許多小型PGC團隊活下來其實是靠渠道的流量分成。在短視頻被炒成風口之前,全國做短視頻的團隊很少,每個團隊能分到不錯的收入。但現在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一位老的PGC創業者抱怨,曾經是幾百個創業者分1億補助,現在則是10萬個創業者分10億補助,“這是一個量級的改變”。
當然在廣告方面也有過得舒服的,一條的廣告就很好賣,其3~5分鐘的廣告能賣到100多萬元,而且是寶馬、Airbnb、小米這么的客戶,目前,一條全年的廣告銷售額約為1億元。
與此一起,一條還做起了電商,他們從2016年5月開始在微信端開售從大陸、臺灣、日本、北歐挑選的獨立品牌和設計師商品,僅半個月就做了1000多萬元銷售額,一個月就聚集了1000多家供應商。一條創始人徐滬生說,“我們要做的是一個移動端的無印良品、宜家、誠品,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空白市場?!?/p>
一條將自己的電商渠道命名為“一條日子館”,稱要做天貓、京東做不了的事情,為中產階級提供具有品味和設計感的美好商品。徐滬生說,一條2017年要把電商的流水做到10億元。
一條在廣告和電商上無疑都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很難稱得上是內容創業的成功,它更像是廣告的成功和電商的成功。并且,這種成功的條件是要有龐大的用戶基數,以及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通常PGC團隊是學不來的。
短視頻創業者還期望嘗試打賞模式,但目前尚未有成功先例,干流觀察者都不看好這種模式,或以為其即便可行,也難以成為一種主要盈利模式。
關于廣闊短視頻創業者而言,真實能夠依靠的盈利模式其實是找到一家好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或者自己成為MCN。
MCN是一種在渠道之下、PGC團隊之上的內容中介,可理解為“短視頻聯盟”。華商韜略梳理的材料顯現,Maker Studios是YouTube上最大的MCN,具有4億訂閱用戶,2014年,它被迪斯尼以5億美元收購,該收購案成為刺激國內短視頻創業MCN化的動力。
MCN的價值在于,它能為渠道提供穩定的內容輸出,一起為內容出產者找到合適的渠道和廣告主,乃至指導內容出產者掌握用戶心理。總之,在其組織下,短視頻能夠像流水線上的商品一樣被批量出產和消費。
因為MCN如此主要,所以短視頻渠道也主要通過MCN孵化短視頻內容,比方秒拍就與2000多家MCN公司建立了合作。
MCN的出現推動了職業的成熟,它促使PGC團隊之間的競爭益發激烈:秒拍、今天頭條等渠道發放的巨額補助也許多通過MCN流向那些能繼續出產好作品的PGC團隊,出現“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不過,即便是那些活得不錯的PGC團隊,也要應付層出不窮的營銷號的沖擊。
所謂“營銷號”,即是一些以剽竊為生的偽PGC團隊,這些團隊不出產內容,而是在渠道上四處搜索短視頻、影視劇和綜藝節目,然后進行有技巧地拼貼,很快就能做出許多點擊量頗高的短視頻。渠道關于這種行為通常保持高度地忍受,因為它需求流量,而PGC團隊的制造周期太長了。這么的現狀讓那些老老實實做原創短視頻的PGC團隊很不爽,他們抱怨稱,“這些營銷號更容易成為渠道補助的受益者”。
總體而言,短視頻職業的供給還很不健康,雖然有一些優質內容,而且誕生了MCN這么的產業鏈組織者,但由侵權問題引發的“劣幣驅逐良幣”問題嚴峻,許多短視頻創業者也沒有構成健康的盈利模式。
看上去,短視頻風口還沒有刮起來就陷入了困境,那么,它還能刮起來嗎?
追一個風口需求理由嗎?
互聯網圈盛產風口,每一個風口都有一套理論。上一年2月papi醬走紅之后,短視頻創業圈便宣稱“2016年將成為短視頻元年”,但后來真實火的卻是直播。
受到打擊的短視頻創業者們不氣餒,他們以為短視頻與直播有許多相似之處,比方都是打發用戶的碎片化時刻,都需求智能手機的普及,既然直播能夠成為風口,短視頻必定也能夠。
并且,他們堅信短視頻比直播更適合內容創業者,理由是直播從根本上講是一款社交應用,很難稱得上是“內容”渠道,主播做的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嘮嗑,不是創作內容,而用戶也很少回看直播,更不會轉發,乃至不愿意讓別人知道:最吸引人的直播常充溢低俗、色情趣味。有人干脆將直播內容稱為“工業廢水”。
短視頻則不一樣,短視頻因為時長短,通常在5分鐘以內,所以更著重精華性,內容或唯美,或充溢干貨,或剪輯凌厲。一個制造精巧的短視頻通常能取得大范圍傳達,而觀看短視頻的人也會關注制造團隊,構成比較強的品牌黏性。
當然這些只是理論,在直播火的時候,這種理論缺少說服力。真實讓短視頻創業者相信“風口來了”的還是本錢的力量。2016年9月,今天頭條CEO張一鳴帶著10億元補助強勢宣稱:短視頻是內容創業的下一個風口。
今天頭條、秒拍等渠道的巨額補助給短視頻創業者帶來了安慰,但卻沒有改善他們的處境,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他們很難依靠補助持久發展下去,一起,因為許多補助被營銷號搶走,他們也很難堅定地堅守原創和出精品。有評論指出,許多短視頻也常充溢低俗、色情趣味,比直播好不到哪里去,比方一些鄰居短視頻即是一些挑戰底線的“污言穢語”。
華商君以為,假如不堅持原創、出精品和高品位,一個PGC團隊很難脫穎而出,全部職業也將繼續在爛泥塘里打滾。
短視頻創業者大都仰慕一條,但許多人忽略了徐滬生在創辦一條之前默默積累了多少年,他的文化、審美、質量管理、流程管理以及分眾媒體運營的經歷,不是因某一個風口一下子構成的。
假如短視頻風口還能刮起來,隨風而起的將是徐滬生這種在傳統媒體歷練多年的精英,沒有深厚的積淀,即便“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也不過是曇花一現。